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纳入国家议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强调了城市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2020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不仅将城市更新提升为国家战略,还为其未来发展设定了清晰的蓝图。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该战略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城市更新的强调,进一步推动了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和行动球盟会,为城市更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这一决策不仅强调了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还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的要求,为城市更新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国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城市更新实践不仅关乎地方发展,更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具有示范意义。城市更新从地方行动提升至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旨在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实现人本价值、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韧性的全面提升。城市更新国家战略彰显了人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发展。习总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更新国家战略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大化实现人民福祉。例如,杭州通过“综合改一次”与“插花式”更新结合,系统性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显著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上海等城市强化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个体化协作与落实。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引领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新方向。城市更新国家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生态与产业升级并重。通过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城市更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例如,成都等地打造沉浸式体验生态空间,推进绿色资源创造休闲运动生活场景,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换。同时,城市更新还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挖掘盘活城市既有低效空间资源,推动新型生产空间的发展。上海等城市通过工业遗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国家战略以增强城市韧性为目标,构建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城市更新注重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杭州等城市通过建立全周期闭环治理机制,强化了城市安全韧性。此外,城市更新还强调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城市更新通过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成都等地通过建立“五社联动”的社区多元共治体系,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了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在浙江省得到了广泛实践与深入探索。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更新策略与模式。政策体系构建:立法引领,系统整合。浙江省在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的构建上,注重立法引领与制度统合,形成了兼具实用性与系统性的政策框架。杭州市作为先行先试的典范,已将《杭州市城市更新条例》纳入立法预备项目,并形成了文本草案,为全省提供了立法示范。该条例旨在整合城市改造、棚户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等分散政策,形成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2024年8月22日,台州市第六届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台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片区整体的发展目标、功能业态、空间风貌、公共要素配置、项目安排、运营模式等内容,并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等提出保护修复要求。作为中观尺度,片区策划方案通过协调地块微观尺度与城市宏观尺度,保障落实城市功能,完善并提升片区整体品质和效益,有效避免微观尺度的更新碎片化,以及宏观尺度更新难以实时操作等问题。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已初步形成涵盖规划、评估、实施、保障、监督等环节的省级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全省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资额超过万亿元,有效推动了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的双重优化。协同机制优化:政企民合力,强化联动。浙江省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优化部门协同机制,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形成了“政-企-民”合力的更新模式。例如,宁波市通过建立四大更新机制、实施六大更新行动、出台城市更新办法,有效整合住建、规资、发改等部门资源,深入推进55个先行片区更新,着力打造“更活力更幸福”城市更新宁波模式。宁波市海曙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自治”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同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引导公众参与,实现了改造方案的科学性与居民满意度的双重提升。该项目成功将多个老旧小区改造成集居住、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2024年初,宁波市“设计先行、街区引领”等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肯定,向全国推广。全省范围内,通过政企民合作模式完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超过2000个,惠及居民数百万户。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占比超过30%,有效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了更新效率。长远规划实施:前瞻布局,差异优化。浙江省在城市更新长远规划上,强调前瞻性与差异化策略,注重住宅区与产业区的双重更新。湖州市以“大更新-小更新-微更新”为格局,推动城市体检成果应用常态化,实现了城市更新的精细化与可持续性。湖州市吴兴区某老旧小区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将存在质量问题的老旧住宅纳入装修保障范围,有效提升了居住品质,降低了社会矛盾。同时,针对低效工业用地区块,湖州市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更新,促进了产业升级与生态构建。全省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其中“以旧换新”政策惠及住宅超过5000套。在产业区更新方面,通过差异化策略,全省共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面积超过10万亩,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项目实施质量:关注综合福祉,高效推进。浙江省在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注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空间结构的优化。例如,嘉兴市通过打造“集中与分散相协调”的更新空间布局,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城市能级。嘉兴市南湖新区城市更新项目,通过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综合体等,实现了区域功能的整体提升。同时,针对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嘉兴市鼓励发展创意产业,促进了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全省范围内,通过集中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城市更新项目平均投资回报率提高了约15%。在老旧厂房更新改造方面,全省共完成改造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其中约30%的项目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系统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不仅需关注物理空间的改造,更需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度的综合提升。处理好城市更新政策“供与需”的关系:强化规范供给,提升实施效能。社会需求与政策供给是城市更新政策的核心。住房商品化时代后,住房更新政策框架和制度转型成为重要课题。首先,国家政策和省级政策需强化实用性与系统性的双重要求。城市更新作为新兴领域,各省市应加速总结试点经验,提炼共性问题,提出精准举措,以构建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省级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同时,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提升政策的系统性,确保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地上空间与地下管网、更新条块与更新单元、生活生产生态的综合提质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这要求各省在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双优化上持续下功夫,将城市更新与公共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其次,国家层面应加速城市更新领域的专项立法进程。专项立法需涵盖以下关键领域:一是明确城市更新的概念与范畴,统一认识,避免实践中的概念混淆;二是解决土地问题,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土地再整理制度,改革招拍挂制度,明晰不动产权益人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建立健全产权与金融支持政策,提供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四是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新标准、完善既有标准,以适应城市更新的特殊要求;五是强化公众参与决策透明,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化。第三,建议各地尽早出台省级层面的《城市更新条例》,以统领城市更新制度体系,整合推进省级既有政策,更好地整合城改、棚改、历史街区保护等分散的规范性文件。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提高政策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处理好政府更新部门“统与分”的关系:优化协同工作机制。协同机制是城市更新部门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对于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更新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分散,导致整体合力受限,低效用地再开发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因此,优化协同工作机制,成为提升城市更新效能的迫切需求。首先,可以借鉴杭州市的“一办六组”工作机制,强化议事协调领导小组的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强化空间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对接机制。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因此,在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之间建立紧密的对接机制,是实现城市更新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任务,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同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第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为了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通过定期对城市更新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处理好城市更新对象“老与新”的关系:完善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2024年4月,习总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这一论断深刻说明了处理好城市更新“老与新”关系的重要性。住房老化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周期性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新老住房的有效转换。当前,诸多城市在推进住房“以旧换新”政策时面临挑战,旧房改造往往忽视21世纪初建造的房屋,而新建商品房又频陷质量困境。为此,首要任务是革新“以旧换新”模式。建议推行“国有资本引领旧房回收+社会房企主导新房建设”的创新模式,简化交易流程,优化税费激励机制,以加速住房迭代。同时,土地出让制度亟待优化,应提升建筑质量标准,将“保交楼”的单一目标升级为“保质量”的全面要求,从源头上保障新建住房的耐用性和安全性。这不仅是对购房者的负责,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布局。此外,房屋“装修补贴”政策应得到充分利用和升级,鼓励业主进行微更新,不仅美化居住环境,还能有效延长房屋使用寿命,避免次新建筑过早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这种策略既促进了住房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增强了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处理好城市更新区域“聚与散”的关系:打造“聚散有度”的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城市更新的基石,需规避过度集中与无序分散两大极端。当前,很多城市的更新区域常面临“集聚力弱球盟会app、分散度高”的挑战,资源分配不均,重点区域发展滞后。为破解此难题,建议构建“聚散相宜”的空间布局。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城市更新长期规划》,明确有序布局原则,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需求等因素,引导更新资源向战略廊道和关键区域集中,如科技创新走廊、文化中心等,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二是激活非中心区域潜力,依据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倾斜资源,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如建设环线交通网络,激活腹地经济活力,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三是探索智慧化空间管理,运用大数据、AI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动态监测空间使用情况,确保“聚散有度”,既促进重点区域繁荣,又兼顾全域均衡发展,打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新生态。(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法学会山区经济法治研究会秘书长)